海洋“阿凡达”和“活化石”齐聚南屏岛
近日,央视纪录片《水下中国》第二季播出,湛江南屏岛的两种古老生物呈现在世人面前:文昌鱼喜欢在浅水区躲在沙子里,身体通常半露在沙子外面,在水中“跳舞”;鲎在沙滩上层层移动,这种生物也被称为三刺鲎、夫妻鱼和鲎。
南屏岛是名副其实的宝岛和物种天堂。在这个小岛周围,生活着脊椎动物进化的活化石文昌鱼和地球上唯一的蓝血活化石马蹄蟹。
从东岛东南码头出发,不到20分钟就可以航行到一片海上绿洲:南屏岛。该岛位于东岛东南部,东岛和硇洲岛之间。该岛呈条状,长约7公里,宽不到1公里,有“戴宇海滩”的美誉。
岛上没有码头,所以小船只能停靠在浅水岸边。在离海滩不远的海底世界里,有一种神奇的生物——文昌鱼。
文昌鱼其实不是鱼,而是低等无脊椎动物进化为高等脊椎动物时的过渡生物。5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早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的过渡——脊索动物,这就是文昌鱼。它看起来像一条小鱼,长3到5厘米,半透明,头尾尖尖的。
达尔文曾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它提供了揭示脊椎动物起源的钥匙。”5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早的从无脊椎动物向脊椎-脊索动物的过渡,这就是文昌鱼。经过漫长的时间,脊索动物进化成了包括类人猿在内的各种脊椎动物,所以文昌鱼在物种起源上具有世界意义。文昌鱼没有脊椎,不容易留下化石遗迹,却奇迹般地没有灭绝,成为了像历史见证人一样的“活化石”。
文昌鱼是一种适合温暖海洋的动物。它的下半身埋在沙子里,只有前端露在沙子外面,白天下半身藏在沙子里。在阳光的照射下,它摇摇摆摆,依靠水流带来浮游生物和硅、藻类植物供它食用。这种被动的进食方式,说明它在进化上不如和不如脊椎动物。
晚上,是它活跃的时刻。这时候它离开沙巢,就像离弦的箭,一旦受到惊扰,就游回沙滩窝。
我国已将文昌鱼列为二级保护动物,渔民误捕会将其放生大海。
文昌鱼是低等动物向高等动物过渡的重要类型。文昌鱼具有脊椎动物所有的磷酸肌酸物质,但不具有脊椎动物所有的血红蛋白和铁化合物。文昌鱼含有一种特殊的钒元素。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漫步南屏岛,沙滩上的一些线痕引人注目,那是马蹄蟹爬行的脚印。马蹄蟹在地球上生活了近5亿年,与文昌鱼几乎“同龄”,至今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也被称为“蓝血活化石”。
鲎有蓝色的血液,在海洋中被昵称为“《阿凡达》”。其实,马蹄蟹的血液中含有一种叫血蓝蛋白的铜基成分,与氧气结合后会变成蓝色,血液会呈现迷人的蓝色。
鲎不仅是“蓝色贵族”,也是“医学献血者”。鲎的血液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的作用,对细菌极其敏感,遇到细菌就会凝结。基于此,科学家们研制出了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内毒素检测试剂——“鲎试剂”。
全世界现存的鲎只有四种。分布在美洲的叫马蹄蟹;另外三种分布在亚洲,分别是圆尾鲎、巨型鲎、中华鲎或中华鲎。中国鲎一般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海南、北部湾和东南亚一些国家。
中国鲎的生长速度很慢,从孵化到成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鲎苗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对温度和盐度都有自己的标准。自2019年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的马蹄蟹专家组将每年的6月20日定为“国际马蹄蟹保护日”。作为地球上仅存的少数“化石”物种之一,马蹄蟹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
2021年2月,中国将马蹄蟹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目前,政府部门通过科学合理的增殖放流,改善和保护鲎的生存环境,加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建立国际合作,为鲎的未来构筑了一道保护屏障。
作为鲎的重要栖息地之一,雷州半岛附近海域建立了濉溪中华鲎自然保护区、徐闻外螺湾自然保护区、坡头南岛鲎自然保护区等3个鲎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当地政府和科研单位开展了多次增殖放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