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票房惨淡,好莱坞模式如何触达中国观众爽点?
【/h/]界面新闻记者|张友发
【/h/]作为第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的A24电影,《美国内战》的表现无疑令人失望。
【/h/]这部电影由亚历克斯·加兰执导,以摄影记者的视角讲述了美国第二次内战的虚构故事。国内上映首日(6月7日)仅收获279万票房,当日票房排名第七。第二天,也就是端午节的第一天,该片票房跌至第八位,排片率仅为5.3%,上座率为3.5%。
【/h/]这与《美国内战》在北美和其他海外市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部电影于4月12日在美国首映,并以2570万美元的票房成为美国票房最高的电影。
【/h/]《美国内战》在巴西、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和芬兰首映时获得票房冠军。在海外市场的助力下,这部电影的全球票房在5月初突破1亿美元,使A24成为继《即时宇宙》之后又一部全球票房过亿的作品。
【/h/]据海外媒体报道,《美国内战》的成本约为5000万美元,是A24迄今为止成本最高的电影,约为之前最昂贵电影投资的两倍。因此,外媒将《美国内战》的盈亏平衡点定在票房1亿至1.25亿美元。由此可以推断,《美国内战》目前的全球票房已经接近盈亏平衡点。
【/h/]曾经被视为风格化很强的独立电影品牌的A24,正在推出更多类似《美国内战》的大制作项目。随着成本的增加,海外市场的表现越来越成为其项目盈利的重要依据。
【/h/]这与A24近年来的转型密切相关。自2012年成立以来,该公司一直专注于发行少数民族题材的独立电影。2017年,他的《月光》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之后,A24成为各大电影节的奖项收割机,也成为了外界眼中颠覆好莱坞逻辑的独立电影公司。
【/h/]现阶段,A24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公司的参考对象。2020年,阿里影业正式公布内容标签“可能制造”,其参考对象为来自北美的A24公司。对于互联网电影行业来说,拥有庞大用户运营部门的A24更像是一家来自硅谷的公司,这自然使其成为学习的对象。
【/h/]具体来说,当时的A24在内容创作上是小而广的,不是大IP和大明星电影。在人群上,它关注年轻人的喜好,在营销方式上完全采用互联网渠道进行宣传和发行。用互联网逻辑制作年轻人喜欢的内容,也是中国尝试改造传统电影产业的方向。
【/h/]但近年来,具有互联网思维的A24也开始面临内容行业的传统问题。
【/h/]首先,内容行业的不确定性无法通过互联网的营销手段完全抵消。与IP和明星加持的商业电影相比,作者电影的盈利能力本来就更不确定。近年来,许多A24项目都在亏损,其中“博恐”在2023年为公司带来了超过3500万美元的收入。
【/h/]其次是资本运作带来的商业化压力。2022年,A24获得了2.25亿美元的a轮融资,由纽约投资者Ken Fox创立的Stripes领投。这笔交易是在独立制作公司的投资泡沫期间达成的,当时A24的估值达到了惊人的25亿美元。
【/h/]这一切都给A24带来了转型的压力。去年有报道称,A24负责购买作品的高管和人才机构正在四处寻找动作片和大IP项目,以将更多商业片加入他们的艺术电影名单。25亿美元的估值需要A24进一步主流化。
【/h/]除了《美国内战前的代价》空之外,去年年底,A24宣布已与小岛秀夫游戏制作公司小岛制作公司合作,将热门游戏《Dead Stranded》改编为真人电影。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宣布与“巨石阵”道恩·道格拉斯·强森合作,共同开发了一部战斗传记片《粉碎机》。
【/h/]这些都引来了外界对A24的猜测和质疑。质疑来自两个不同的方向:最初独立制片厂的气质会被大预算的明星电影冲淡吗?A24所谓的大制作真的能在商业上与五大电影公司的大片竞争吗?
【/h/]全球票房过亿的《美国内战》,以及对作者表达方式的保留,初步回答了这些问题。然而,这部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失败仍然阻止了A24进一步提高其商业上限。
【/h/]在美国内战之前,A24电影更关注华北地区的身份政治,这些问题几乎没有引起美国市场的关注。
【/h/]例如,A24曾经制作了中国主题的电影《告别》和《瞬间宇宙》,这些电影似乎接近国内市场,但它们没有在中国上映。在豆瓣平台上,《告别》和《瞬间宇宙》的评分分别为7.2分和7.6分,口碑并不是很好。
【/h/]影评人波密曾提到《瞬间宇宙》与上一代好莱坞华语电影的区别。这些电影与其说是中国电影,不如说是中国电影。华裔在美国被呈现为少数族裔,华裔的问题被内化为美国的问题。
迪士尼的《西游记》是这种对比的一个更典型的例子。这部以《西游记》为噱头讲述华裔美国青年成长烦恼的电视剧在迪士尼上线后不久就在烂番茄网站上获得了96%的新鲜度,其IMDb评分为7.1。在中国,豆瓣给《西游ABC》打出了5.8的低分。
【/h/]美国内战为A24提供了进入中国的新思路。在之前的预告中,这部电影就已经因为话题性在国内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引起了大量讨论。在Tik Tok平台上,电影官方发布的预告片获得了35万个赞和7.4万次转发。
【/h/]去年的《芭比》已经证明,即使是进口片,话题性也正在压倒视觉奇观,成为国内观众选择电影的重要参考维度。有趣的是,芭比的导演格蕾塔·葛韦格的早期作品《淑女鸟》由A24发行。
【/h/]就像《芭比》中的女权主义一样,《美国内战》也引起了国内观众的兴趣。在美国的讨论中,美国内战被视为对其国内族群撕裂的预测和反思。对于中国大陆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更像是对美国政治讨论的调侃。在社交平台上,“你是哪种美国人”等台词也被广泛讨论。
【/h/]微博时政博主“别做梦了淡淡的微笑”曾提到:“我已经开始期待美国内战的结局了。好莱坞终于成功吸引了中国市场的热点。对于大客户来说,他们应该主动要求乙方并驯化和约束其产品输出是理所当然的。只要不剪,就一定能贡献票房。”
【/h/]然而,当电影上映时,许多观众失望地发现正片和《美国内战》短视频平台发错了货。这也成为最终豆瓣电影评分只有6.7,票房惨淡的原因之一。《美国内战》只在短视频平台上映,满足了中国市场的爽点。从故事片的内容来看,它仍然是一部讲述美国国内政治的电影。
【/h/]导演加兰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曾表示,要求电影明确表达政治意识形态是“不道德的”。这不仅是一部残酷的战争剧,也是反对政治两极分化的论点。他说他的电影“源于愤怒”。
【/h/]这种对美国日常政治的愤怒很难在国内观众中产生共鸣,美国在中国大陆内战中的失败是可以预料的。
【/h/]对于好莱坞来说,为了找到失去的中国市场,需要发行更多有话题性的电影。近年来,好莱坞电影在国内票房中的占比不断下降。2023年,进口电影仅占中国电影票房的16.2%。今年,好莱坞电影仍然疲软。
【/h/]虽然票房失败,但美国内战在中国市场初期引发的讨论对好莱坞是一个启发。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中美观众关心的问题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过去,普世价值叠加视觉奇观的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难以引起中国观众的更大兴趣。
【/h/]好莱坞需要思考的是,除了女权主义和美国内战之外,是否还有其他题材能够打动国内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