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问”提升人大监督实效
今年以来,霞山区人大代表深入校园走访了解情况,聚焦解决中小学校食品安全、改善膳食标准等方面的难点、痛点,通过督促落实相关重点建议,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5月12日《湛江日报》)
加强基层人大开展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和依法监督是人民民主发展在全过程赋予新时代基层人大的使命职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霞山区市人大聚焦本区中小学食品安全和改善膳食标准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奔着问题、追着问题、盯着问题改革,使监督工作更加有力、高效、温暖,奏响了新时代基层人大监督工作的强音。
突破口是霞山区人大监督手段的深入创新——突出“三问”,形成监督“全链条”。
提出问题并盯着他们看。找准、找实问题是开展好监督的“第一步”。只有问题写得好,才能有高效的“问题”和“答案”。如何突破以听取相关部门汇报、考察“高质量样板点”为主的传统监督方式的局限,避免“只晒成绩、避谈问题”,是实现问效突破的关键所在。在日常走访中,霞山区* * *“发现部分中小学校食堂设施设备、员工管理、食品采购加工和食品设置等方面仍需完善”,并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事关“守住校园食品安全底线、保障学生营养均衡”的监督课题,也是提升现代学校治理水平的重要课题,于是决定在校园食堂上做文章。这个“选题”选得精准,围绕民生热点展现了“真功夫”;这个“题目”写得好,既立足于当前保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又着眼于长远促进校园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问“计”追题。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问题。确定“校园饭堂”为“议题”后,霞山区人大对问题展开追踪调查,并贯穿监督工作始终,组织了实地调研和多方访谈。这也是一个询问“计划”的过程。持续深入的“看、听、问”既保证了“选题”研究的针对性准确性,又尽可能消除了相关问题的“盲点”和“死角”。为此,“霞山区* * * *调研组从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监督体系、改善师生就餐环境、保障学生营养均衡、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和“舌尖上的美味”入手。激发监督活力深挖“问题清单”建言献策“对症下药”生动诠释了“追查问题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的深层监督价值
问“效果”,盯着问题改。发现问题并不意味着问题会得到解决。紧盯问题改革,让代表建议从“纸上”落到“地上”。霞山区人大没有止步于“听一听”“查一查”的浅层次,而是构建了一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监督“全链条”——以日常走访、专题调研为前奏,后续整改反馈、跟进监督等为续篇,NPC监督的“指挥棒”真正汇聚起来。我们看到,不仅霞山区教育、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增加检查频次,深入学校检查食品安全520余次”,还推动该区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完成食堂互联网+”建设。在此过程中,锻造全过程监督链条和全方位监督合力,以紧盯不放、一追到底的力度不断提升监督刚性、放大监督效能。
基层人大监督工作植根于人民沃土,代表和表达人民意志,行使人民权利,实现人民利益。期待霞山区人大进一步梳理提炼“三问”的好方法、好经验,让关乎民生福祉的民生问题通过人大的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