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蟹林共生”新模式
在南三岛,一个“红树林-贻贝-蓝蟹”的养殖生态系统正在形成。这种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既能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又能让农民守护红树林、有饭吃。
4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南伞邓屋村的海滨养殖基地。远处,泸州大桥主墩巍然屹立,蜿蜒的南三江流向大海,随着咸淡水的混合带来了丰富的养分。农民沿着河流和红树林“种植”贻贝幼苗,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收获贻贝。
位于邓屋村海边的南伞青蟹生态养殖品牌基地(魏健家庭农场)成立于2013年,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化、规模化升级,围绕红树林生态循环体系,发展红树林-贻贝-青蟹生态循环健康养殖,探索“蟹林共生”新模式。
据了解,红树林的根系可以过滤污染物,改善水质,降低水产品的发病率,进而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枯枝落叶沉积在土壤中腐熟后,还可以为鱼、虾、蟹、贝类提供天然饵料,节约养殖成本。
刚出塘的南三青蟹十分生猛。刚出塘的南伞青蟹,很有活力。
基于土地结构的“蟹林共生”新模式探索
“养殖也是一种保护。”2022年起,基地负责人陈伟开始在自家鱼塘和虾塘放养蟹苗。然而,在这种粗放的混养模式下,青蟹的“亩产”不足100公斤。由于没有循环水,青蟹很容易感染细菌,它们在脱壳时会受到鱼虾的攻击。长大后,他们会互相残杀,甚至打洞逃跑。
直到去年年底,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陈伟的螃蟹养殖模式才得以升级——青蟹从露天虾池、鱼塘搬进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棚“小房间”。
基地利用南三海与陆地交界处独特的湿地优势,围绕红树林生态循环系统,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树林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河蟹产品,并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试验站(动物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崇凯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河蟹棚高效养殖技术, 蟹蚌苗种培育、天然饵料应用技术和红树林人工培育技术,探索蟹林共生新模式,创新打造“红树林”
2018年,泸州岛牌青蟹在湛江“东盟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荣获农产品金奖,并入选2021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2年,该养殖场被评为广东省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工作人员正在收获南三青蟹。工作人员正在采收南伞青蟹。
增产增收构建“农社双赢”新机制
基地结合青蟹耐低温、耐湿性强的特点,以标准化生产方式全面推广利润高、鲜甜可口的青蟹产品,推动了青蟹生鲜产品的全国覆盖,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养殖场以合作社形式与周边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不断吸引各界人才,群策群力,不断延伸河蟹养殖产业链前后环节,培育发展养殖技术研发试验、产品培育、农业电商直播等。,推动产品示范应用,有效促进产品标准化生产,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
该农场通过开展“农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南伞镇14个村的乡村振兴,为农户免费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帮助数百户农户脱贫致富。
南三青蟹。南伞蓝蟹。
以产促旅,发展“农旅共进”新业态
在大规模升级改造过程中,农场以“一对蟹、一筐鱼”锚定现代精细农业发展定位,打造以青蟹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品牌。
下一步,基地将围绕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城市消费需求,以“农产品+农民休闲体验”的形式,拓展发展观光休闲、垂钓采摘体验、科普教育、商务研学、主题餐饮、住宿等功能,规划形成“池-街-营-园-田”五大功能区,集生态养殖、田园商业、农业休闲、自然教育于一体。
同时,将结合青蟹垂钓、品鉴策划主题节庆活动,开展田园休闲街墙打卡、主题雕塑、网红里节庆等活动,打造养殖、观光、垂钓、交易、加工、品鉴“舌尖产业链”,打造农旅文融合的自然研学田园休闲文旅创新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