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期待遂溪甘薯更“能打”
3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甘薯产业专家、相关企业代表和各级媒体齐聚遂溪县杨青镇,举办广东省遂溪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首届甘薯文化周,共话遂溪甘薯产业振兴大计。(3月29日《湛江日报》)
今天,遂溪的红薯从“土疙瘩”变成了“金豆豆”——3月28日,广东省遂溪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首届红薯文化周在湛举行。《湛江日报》整版报道用了“能打”一词,勾勒出遂溪红薯当前的产业价值和品牌潜力。
“能打”是网络热词,意思是实力过硬,甚至达到“吊打”对手的程度。
濉溪的红薯为什么能“挨打”?如何才能“闯”出一条从“土特产”到“大产业”的道路?值得思考。
对待红薯行业,要有“相隔三天,印象深刻”的清醒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薯生产国。甘薯已成为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中国第四大农作物。据媒体报道,广东的红薯产业基础较好,是我国重要的红薯产区。它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红薯到处都有种植,在粤西和沿海地区冬季也可以种植。它是除水稻之外最大的粮食作物。数据显示,近年来广东甘薯种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均有所增长。近年来,全省种植面积保持在220万亩-260万亩,产量为70万吨-85万吨。红薯这一不起眼的“土特产”,在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助力“百千万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更令人振奋的是,红薯种植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显现。近年来,濉溪县充分发挥火山地质优势,大力推广红薯种植,逐步完善红薯产业链,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成效。据《湛江日报》报道:“目前遂溪县红薯种植面积约50万亩,年产量120多万吨。”...该县大约有2000个大型红薯种植者、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企业...带动种业、种植、加工、运输、劳务等全产业链产值约100亿元。”濉溪的红薯已成为千亿产业,是名副其实的“富庶薯”。
既深入贯彻“大粮食观”,又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助力乡村振兴,为“百千万工程”赋能;整个链条将带动人们致富就业,成为人们喜爱的“金豆豆”——濉溪红薯,配得上“能打仗”这个词。
濉溪红薯的“打法”有一个“三字口诀”——种、链、融。
“种”是种业的赋能。新品种培育是推动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最近“火山红薯”的爆红,“连高端水果的价格都能卖出去”,足以证明向种业新的优质生产力要新动能是非常必要的。
“链”即整个产业链。在实现从增产到增收的价值连接中,濉溪红薯还有很多新花样。比如采取淡季补库、非高峰上市的方式,与北方马铃薯区域形成“互补”,成为遂溪马铃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应总结和提炼相关经验。
“融”是圈子的借用。首届红薯文化周在濉溪举办,既是示范,也是借势。如何借助“美味湛江”品牌优势,以“湛品”强势出圈,抢占广东红薯产业版图中的“C位”,仍是一道“快而准的答卷”。
想出更多新招、硬招,期待濉溪的红薯更“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