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期待遂溪甘薯更“能打”

ze1年前新闻830

3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甘薯产业专家、相关企业代表和各级媒体齐聚遂溪县杨青镇,举办广东省遂溪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首届甘薯文化周,共话遂溪甘薯产业振兴大计。(3月29日《湛江日报》)

今天,遂溪的红薯从“土疙瘩”变成了“金豆豆”——3月28日,广东省遂溪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首届红薯文化周在湛举行。《湛江日报》整版报道用了“能打”一词,勾勒出遂溪红薯当前的产业价值和品牌潜力。

“能打”是网络热词,意思是实力过硬,甚至达到“吊打”对手的程度。

濉溪的红薯为什么能“挨打”?如何才能“闯”出一条从“土特产”到“大产业”的道路?值得思考。

对待红薯行业,要有“相隔三天,印象深刻”的清醒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薯生产国。甘薯已成为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中国第四大农作物。据媒体报道,广东的红薯产业基础较好,是我国重要的红薯产区。它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红薯到处都有种植,在粤西和沿海地区冬季也可以种植。它是除水稻之外最大的粮食作物。数据显示,近年来广东甘薯种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均有所增长。近年来,全省种植面积保持在220万亩-260万亩,产量为70万吨-85万吨。红薯这一不起眼的“土特产”,在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助力“百千万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更令人振奋的是,红薯种植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显现。近年来,濉溪县充分发挥火山地质优势,大力推广红薯种植,逐步完善红薯产业链,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成效。据《湛江日报》报道:“目前遂溪县红薯种植面积约50万亩,年产量120多万吨。”...该县大约有2000个大型红薯种植者、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企业...带动种业、种植、加工、运输、劳务等全产业链产值约100亿元。”濉溪的红薯已成为千亿产业,是名副其实的“富庶薯”。

既深入贯彻“大粮食观”,又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助力乡村振兴,为“百千万工程”赋能;整个链条将带动人们致富就业,成为人们喜爱的“金豆豆”——濉溪红薯,配得上“能打仗”这个词。

濉溪红薯的“打法”有一个“三字口诀”——种、链、融。

“种”是种业的赋能。新品种培育是推动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最近“火山红薯”的爆红,“连高端水果的价格都能卖出去”,足以证明向种业新的优质生产力要新动能是非常必要的。

“链”即整个产业链。在实现从增产到增收的价值连接中,濉溪红薯还有很多新花样。比如采取淡季补库、非高峰上市的方式,与北方马铃薯区域形成“互补”,成为遂溪马铃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应总结和提炼相关经验。

“融”是圈子的借用。首届红薯文化周在濉溪举办,既是示范,也是借势。如何借助“美味湛江”品牌优势,以“湛品”强势出圈,抢占广东红薯产业版图中的“C位”,仍是一道“快而准的答卷”。

想出更多新招、硬招,期待濉溪的红薯更“能打”。

相关文章

发挥联系广泛优势 搭建合作发展桥梁 为湛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她”力量

发挥联系广泛优势 搭建合作发展桥梁 为湛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她”力量

2月20日,以“巾帼绽芳华 优品耀未来”为主题的大湾区—湛江女企业家合作交流会在湛江举行,来自省女企业家协会、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的女企业家代表与我市女企业家代表欢聚一堂,共享机遇、共商合作、共促发展...

学习奥运精神 再创湛江辉煌

奥运风采,巴黎逐梦。盛夏时节,巴黎奥运会赛场上,中国体育健儿的每一个瞬间,都如同磁石般吸引着万里之外亿万观众的目光,共同感受那份来自赛场的激情与梦想。诸如潘展乐、王楚钦、孙颖莎等一批“00后”小将在巴...

“媒体+街区”打开文旅出圈新思路

2024年12月28日,湛江晚报《金秋周刊》携手湛江科技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在赤坎老街大通书局举办首场线下分享活动——“书写岁月 绽放晚霞”银发写作文集《晚霞》新书发布会。(1月5日《湛江晚报》)在...

“新”心相印,用AI技术助推旅游小镇发展

“新”心相印,用AI技术助推旅游小镇发展

岭南师范学院“星船”突击队在草潭角头沙。岭南师范学院的“星舰”突击队在草滩角头沙。连日来,岭南师范学院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星舟”突击队一直在濉溪县草滩镇服务一线。“星船”突击队按照“草塘需要...

探寻非遗文化 体验草编技艺

探寻非遗文化 体验草编技艺

3月22日下午,市文明办在南国热带花园湛江市雷阳书院举办湛江市雷阳书院教育培训系列活动,开展《探寻非遗文化 体验草编技艺》教育实践讲座,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搭建平台,展现湛江传统的技艺魅力。当天,活动邀...

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

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

2025年3月3日是第26次全国“爱耳日”。当日,市残联联合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市辅具中心、赤坎区残联等在市残联办公楼前开展“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主题宣传活动,宣传普及爱耳护耳知识,增强全社会听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