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AI速成公文,实用不实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大模型在各个垂直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近期,不少AI软件陆续推出公文写作板块或线上“公文版”,提供通知、公告等法定公文,以及演讲稿、工作总结等事务性公文的写作和生成服务。人工智能开始悄然影响公文写作等日常政务,引起社会关注。
文档崩溃,“无痛写作”?
进入写作页面,输入标题或计划内容,选择所需文字长度,点击“一键生成”按钮,AI自动生成初稿...短短十几秒钟,一份格式标准、框架完整的通知就“炮制”出来了。
这是今年4月南京某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推出的AI文档写作工具的效果。据该公司官方称,这一工具预计将为撰写工作报告和个人总结等商业文档节省70%的时间。此外,还提供了3万多个公文模板供用户浏览下载。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不少AI写作软件已经陆续推出了“公文”或者内置了相应的版块功能。相比以前的公文写作辅助软件,偏重于金句、排版校对、模板搜索等功能。,AI写作软件宣称可以自动生成公文,“无痛写作”模式吸引了众多用户。
在江西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周华(化名)在写通知和工作总结时,尝试使用了上述AI写作软件。在他看来,相关功能操作简单,减少了处理文字材料的重复性工作,非常适合写初稿。进入知乎、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在教授如何使用AI软件加快公文处理速度方面颇有心得。不少网友表示:“再也不用怕催材料了”、“行政的救星”、“按时下班不是梦”。
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些AI写作软件仅上线几天就能收获几十万用户。马是一家公文写作软件开发企业的创始人。他告诉记者,公司产品针对的是党政干部、国企员工、中小学教师等有大量公文写作需求的人群。“AI模型基于大量的公文语料库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因经验和能力不足而写作素材有困难的在职人员,还可以为有大量素材写作需求的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是固化还是改变?
AI写稿软件有效吗?看了很多样本文章,受访者普遍表示,AI写作的优点是条理清晰,主题明确,但内容模糊,语言比较死板,不适合实际工作。
“在目前体制内的公文工作中,AI写作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一位在广东某市级部门工作的公务员评价说,目前市面上的AI写公文,并没有全面准确地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对当地的新政策、新提法也不了解。“AI生成的文章普遍适用,缺乏吸引眼球的点,很难达到领导要求的吸引力。”
写政务材料往往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AI生成的一些公文,看似有完整的框架,其实空什么都没有,没有实际内容。”上海一位基层干部表达了她对ai公文写作的担忧。她认为,技术进步虽然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可能导致公文的“模板化”和“八股化”,不利于文风的改进,更有可能成为下属满足上级物质要求的形式主义工具。
一些软件开发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AI写作软件更像是一个工作秘书,而不是一步到位。通过与人的互动,帮助工作者分散思维,组织语言,优化结构。公文写作是技术和人共同完成的。
“AI的作用与其说是固化,不如说是带来更多的改变。”马殷飞认为,AI技术帮助工人摆脱复杂重复的基础写作,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材料上进行创意,可以更好地平衡效率和质量。AI技术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及时补充一些时政新闻和行业知识,不断丰富语料库,与已有模型进行交互。生成的内容不实用的问题会逐步解决。
找到“电子笔”的焦点
“有时候为了应付检查,一份资料可能要整理出十几个不同的版本。”有受访干部表示,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公文内容重复、繁琐,可以寻求AI写作的帮助。"与文学写作相比,公文写作的常规性和模板性是其特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齐永祥表示,公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随意到常规的过程,格式的目的是限制公文的形式和内容,让审稿人一目了然。
随着公文领域大规模模型写作的深入,有产品宣称其在法定性、事务性、规范性公文创作上的准确性、逻辑性、流畅度逐渐“接近专业人士水平”。但受访干部表示,由于材料的保密性和工作规范,使用AI写公文的场景还是很有限的。"一般来说,AI只会在一些场景中寻求帮助,比如轮廓."某央企总部公关部工作人员表示,愿意尝试写AI公文,但由于保密等原因,AI目前还没有提取本单位的语料库,效率有限。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一些软件开始拓展政企业务,试图与政府部门合作,将技术融入内部系统,提高写作效率。对于一些工具性、客观性的内容,一些政府部门也愿意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如深圳一区公安分局应用AI写作,通过智能语义提取警务综合系统结构化信息,基于模板生成信息快递,有效提高了警内信息传递效率。
齐永祥认为,政务系统中一些简单直接的信息传递,比如会议通知,可以交给AI写作,但人工智能的加入并不意味着公文写作能力不再重要。“公文写作需要强烈的适格感和对象感,这恰恰是AI写作的无能。当AI承担更多的基础工作时,高超的写作能力以及背后的思考能力会更加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