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有这几笔账支撑!
谷米满仓,水稻变成了波浪。全国秋粮收获即将结束,收购工作全面展开。今年秋粮面积增加700多万亩,同时大面积增产效果初显,影响了灾情,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辛苦,收获的粮食能卖个好价钱吗?这是种粮农民最关心的。有哪些因素帮助和支撑了今年的收入增长?来算主要的账。
从“知农”到“精耕细作”,再到“精耕细作”,这就是“增产”的交代。强化“种子芯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农业新技术...帮助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启动,良田、良种、好方法、好制度、好机遇整合集结。“五好”重在多向提升:300个重点县增产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提高73%以上。
小农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如何解决一户不行,做不好,经济上不行的问题?全国107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田间保姆”,服务9100多万小农户。
产量和产能的增加能和收入的增加挂钩吗?
以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幸福村城为例,将合作经营和密植技术融为一体。村民杨军算了一笔账,发现自己也拥有了50亩土地,产量和收入都比往年增加了不少。不要小看每一个环节的努力。产量增加了,质量提高了,人工成本也省了。一增一减让农民种粮有了底气,收入增长有了信心。
从“卖原粮”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这就是产业链的“增值”账。72%,这是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的数字,粮食产业链加快向上下游延伸。“食为周身之宝”,享受来自多元化制造产品的增值,来自“土特产”品牌的增值,来自互联网销售的增值。食品的价值可以沿着产业链翻一倍甚至几倍。
随着粮食价值的提高,农民也有了自己的两个“增值”:不仅收入增加了,很多人的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增加了“增值”点,即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
卖安慰食品,卖安慰食品,吃“定心丸”重要的是要有保单“保障”账户。当粮食收购价格波动时,多项配套措施可以使农民得到补偿。继续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100亿元,及时发放农业防灾救灾资金...从种植到收获的一系列真金白银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实际增长7.3%。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也是这部分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市场价格比较稳定。继续优化为农服务,严厉查处“打白条”、“圈粮”等违法行为,坚决守住“农民能种粮、能卖粮”的底线。
小农场账户与大国民账户相联系。农民种粮可以赚钱,国家粮食是安全的。从“丰收”到“收益好”,既要看政策支持,也要看运营效率。一季又一季,环环相扣,长期成功,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颜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