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才大有用武之地
3月16日,《湛江日报》教育版报道:《职业教育成就更加出彩的人生》。报告指出,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一组数据:2023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555.07万人,比上年增长2.99%,高职本科招生8.99万人,比上年增长17.82%...这些数据显示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态度。
湛江职业教育总体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湛江市职业学校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一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79万人,较去年增加21万人;再加上农民工和退役军人就业的叠加,无疑会给今年的就业带来巨大挑战。各级政府正在努力采取措施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和退役士兵的就业问题。但是,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以吸收这么多人,再加上裁员和下岗员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来自高职(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成为“香饽饽”,就业市场蓬勃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后,对各类技能人才趋之若鹜。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早就被预订,毕业后立即就业,而且待遇不便宜,以至于一些非职业大学的学生面临毕业后找工作的问题,转到中等职业学校或技术学校学习并掌握一项技能后才能就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各级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方式,按照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规范开展技能人才培养。企业需要什么,中职和技校就开设什么专业。例如,市场上紧缺的护理、保健和家政学正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兴起。钢铁冶金、化学医药和纺织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正在升级并逐步进入职业学校。不少职业学校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开办“冠名班”“定向班”,联系更多企业到学校培养学生,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实习实训基地,拓展订单式培养方式。职业教学注重实践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后可以掌握一项工作技能;学完一门专业,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精准对接和教育,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受企业青睐,市场广阔,前景光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对中职和技校区别对待,觉得只有“差生”才会上职高;你的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是没有前途的。他们宁愿让孩子辍学,也不愿让孩子上职业学校。在许多学生看来,他们也鄙视技校。他们认为上技校低人一等,上技校是低端工作。他们没有面子,在职业学校学习只是混日子。这种思维和认识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是一种极大的短视偏见。国家大力发展技工学校是为了给企业培养人才,解决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让更多的人学有所长,掌握实用技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又好又稳。任何职业虽然分工有差异,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不会埋没人才。关键在于对待职业的态度和“趁热打铁”的个人技能。青年学生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集中精力做轻松的工作和将来拿高薪,不喜欢基层一线工作。无论学生是学习还是找工作,他们都必须首先了解社会的需求并把握市场变化。职校生受欢迎。毕业后,他们将走上工作岗位。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将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帮助自己,为父母分忧,为家人解决问题。为什么不呢?任何人都应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树立正确的择校观、择业观和成功观。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脱离实际,也不要空想。学习一技之长,追求工匠精神,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业伟大”的理念,必将大有作为,实现理想抱负,成就辉煌人生。
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有学习的头脑,有希望和更有前途的未来。青少年通过进入职业学校掌握一项技能,用双手、技能和劳动提升自己,用爱和奉献描绘出最美的人生。这是驰骋职场的最大底气,也是从平凡到伟大、从优秀到卓越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