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专访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秘书长张景安:从全球看,人工智能的竞争已拉开序幕,我国将推动大量新技术的自主创新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R&D和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能否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全世界都在抢占人工智能的制高点。中国的机会在哪里?全国两会期间,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秘书长张静安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采访,回答了上述问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关于人工智能的竞争已经开始。
NBD:你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应该争夺的“高地”吗?
张静安: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经历的几次工业革命都是由科技革命引发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自行车和缝纫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发明了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信息技术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手机和电脑出现了。
可以看出,这些工业革命都是由当时高科技的发展推动的。此外,这些新技术出现后,诞生了许多新产业和新赛道,最终形成了工业浪潮,工业革命兴起。
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典型特征。在我看来,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这为人工智能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信息化”必须是“智能化”。
为什么“绿色化”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现在我们正在进入环境治理时代,环境保护和绿色创新是大势所趋。要大幅提高资源生产率,绿色能源自然会成为各行业的核心。
总的来说,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趋势,其中人工智能应该是核心技术。同时,在上述技术方向下,还可能衍生出更多产业,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从全球范围来看,关于人工智能的竞争已经开始。
NBD:中国将在未来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扮演什么角色?
张静安:事实上,在中国,像ChatGPT这样的上下游产业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创新。
不仅是ChatGPT,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在中国已经显现。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现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比亚迪(002594)等车企已经证明,我们的一些技术路线不仅与特斯拉等车企统一,而且有自己的创新。
当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界与政府的积极互动。中国新能源(600617)的总路线形成于“十五”期间。2001年,科技部启动了“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十一五”期间,实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突破。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科技界十年来齐心协力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企业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它不仅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技术相一致,而且与全球层面的未来技术路线相一致。
既然中国有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成功发展经验,我建议在国家和市场层面掀起一波科技创新浪潮,就像发展新能源汽车一样,让中国更多的新兴产业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
人工智能将引发新一轮劳动力技能迭代。
NBD:去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的高潮,拉开了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竞争的新帷幕。在您看来,为什么这个AI大模型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张静安:ChatGPT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产物。比尔·盖茨评论说,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将与互联网的诞生和个人电脑的发展一样重要。
我认为如果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得到广泛应用,显然会推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即绿色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趋势。
NBD: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大模型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张静安:大模型是工业革命向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如果你不掌握这种技术,你可能会落后。
例如,ChatGPT更新迭代非常快。2022年11月,由OpenAI开发的基于GPT-3.5的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ChatGPT发布。几个月后,GPT 4.0发布了,其性能提高了很多。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新版本有了明显的飞跃,更快,更准确,更智能,其准确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证明了当今的信息时代既需要速度也需要质量。
与通用技术相比,大模型加速支持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谁能利用它降低工业成本,提高技术质量和效率,谁就可能在未来占据大量市场,这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一个关键点。
NBD:许多网民担心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许多人将失去工作。对此你怎么看?
张静安:新技术的出现将不可避免地取代一些劳动力。然而,从全球科技发明来看,新工业革命将取代一些工作岗位,并创造类似数量的新工作岗位。因此,许多人类可以胜任的工作仍然存在,但大多数是复杂和专业的。
这一变化将促使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引发新一轮劳动力技能迭代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例如,在未来,相关职位的技术培训行业可能前景广阔。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促进中国的大量自主创新。
NBD:你认为中国科研发展的优势是什么?
张静安: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在一些基础研究领域还存在差距。
然而,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工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我们经常提到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是用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技术是用来创造世界的;工程是科学技术向产品的最终转化。不过,中国在产品端的水平提升非常快。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两个优势。第一,我国有成千上万的创业大军。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为新技术产业化创造了更广阔空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使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得以快速转化。
第二,中国拥有优质的科技创新场景和孵化赛道。例如,高新区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化。而且近年来,我国落地高新技术的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30多年来,我在相关领域工作时发现,中国一项新技术的出现会引发大规模的创新潮。因此,在ChatGPT这样的大模型出现后,我相信中国会因为这项技术而引发大量的自主创新。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许多高科技产品将来自中国人民,而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将实现新的发展。
NBD: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科技的基石。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
张静安:科研人才可以分为两类——人才和天才。在我看来,人才需要培养,天才需要发现。特别是对于有才华的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个自由的环境和一个轻松空的房间,以及对人的高度信任,以及个性化和绿色通道。在宽容的创新生态下,自由思想之花才能绽放,才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和源头创新。只有这样,“巫师”、“怪人”、“党徒”和“天才”才能脱颖而出。
NBD: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科技创新”。怎么理解呢?
张静安:没有创新,企业仅靠技术引进是无法发展的。我们建议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突破口的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此外,今天有价值的创新来自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和跨区域的创新,这需要全球视野、全球整合资源、多元化思维和全球思维,以及跨学科协同创新的自主研发体系。还要有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精神境界。只有拥有这样的创新生态,我们才能迎接未来。
NBD:在某些方面,中国遇到了“卡脖子”的技术短板,困扰了一些企业的发展。你怎么想呢?
张静安: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自主创新。
关于中国的“卡脖子”现象,其实是有中国特色的规律的。回顾过去几十年的科技发展,中国终于可以破解一直卡脖子的技术。
国家商业日报
(责任编辑:董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