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让“民间河长”挑大梁
2月27日凌晨,赤坎区南桥河边,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停下来散步。当她看到路上有垃圾时,她捡起来。当她看到河面上有垃圾时,她清理了垃圾。当她看到野钓时,她说服了她。(2月28日湛江日报)
近年来,随着河湖管理体系的全面建立,湛江各级河湖管理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管理资源不断集聚,管理方式更加多样,河湖也迎来了美丽的蝶变。作为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河长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在湛江,“何小青”“巾帼河长”“企业河长”等志愿服务品牌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形成了河湖共建共管的新局面。2月28日,《湛江日报》推出新栏目《美味湛江·共建共享》,瞄准“民间河长”。第一篇报道讲述了赤坎南桥河“民间河长”和“花花语奶奶”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民间河长”作为生态治理生力军的意义。
报道称,“民间河长”的主要职责是巡河。他们不只是每天在辖区的河岸上走一走,看看有没有危险和环境污染。还要利用巡河的机会,加强保护沿河河道和过往群众的宣传,及时巡查河道内的水法律法规宣传栏和河道界桩,查漏补缺。在巡河过程中,“民间河长”华华玉发现了河中的垃圾杂物,将自行及时处理。他还会带志愿者到河边打捞垃圾、清理河道,避免污染环境、影响水质。巡河日复一日,都在“早上逛街,她会尽量早点出门,先绕着南桥河走一圈;晚上散步时,她查看是否有乱扔垃圾的情况,标志是否损坏,以及是否有人在非法捕鱼的坚持下这样做。这种坚持和责任令人钦佩。
“民间河长”是水环境保护机制中接地气、察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全民参与河湖管理的重要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河长”既是对河长制的有益补充,也是对相关职能部门和“行政河长”的一种监督,更是走群众路线治河护河的生动实践。“民间河长”对河流的巡护、爱护和保护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在“民间河长”的带动下,可以提升人们对河流管理和保护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人参与“美味湛江·共建共享”。“老太太煞费苦心地保护这条河。我们怎么能以破坏环境为耻呢?”报告中反思者的话语显示了“民间河长”的价值
让“民间河长”带头,就要鼓励他们参与河湖管理,督促“行政河长”履职尽责,及时报告巡河发现的问题,配合河湖问题清理整治或执法行动。“民间河长”的意见能否及时到达、反馈多少,不仅关系到“民间河长”的积极性,也决定着“民间河长”制度的生命力。因此,“民间河长”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应纳入对各级河长及相关责任部门的考核,确保“事事有回音”。同时,还应加强对“民间河长”的选拔、培训、管理和考核,选拔那些热爱环保、热心公益、具备相应能力水平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湛江云媒体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