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年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月25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湛江各县(市、区)文艺界负责人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湛江年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寻求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民俗文化遗产的途径,挖掘“湛江年”的富矿,讲好“湛江年味”故事。
2月25日,东岛韦东山村上演了舞龙表演。记者张凤凤摄
湛江历年都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间作家协会副主席刁同举认为,通过连日来对湛江大年活动的实地考察,可以看出大年活动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作为粤西地区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大年活动丰富多彩。年俗增强了家庭认同感。在许多村庄,每年的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的,特别是“吃年”环节,它协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并深刻地加强了他们的认同感。每年的活动体现的也是对地方的认可,对当地文化的认同。这些天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年度活动都是由村集体组织的,或者都是由农村圣人参与或赞助的。过年时大家一起组织活动,是对同宗同源的一种认同,具有很强的凝聚作用。在每年的民间艺术表演期间,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甚至儿童,这保证了民间艺术的传承。村里负责每年仪式的祭祀仪式和表演。村庄的公共支出一般由村民捐赠,捐赠名单张贴在村庄的公共区域。这些都表明,发展经济和传承传统民俗并不矛盾。
民俗学专家对舞鹰男有着浓厚的兴趣。记者张凤凤摄
年度榜样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作家协会理事刘晓春说,这次对湛江年案的调查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吴川的《花桥过海》结尾是“送观音”;上村庙前的碑文写道:“一抹斜阳似火,八方客游过海。梅江绿如蓝,花桥四季如春。暖风与青梅熙岸,男女并进。在桥上买一朵花,今年一切都会顺利。在河口把手洗干净,来年你就会找回你的心。圣庙求签添香,繁荣幸福长久。”这体现了“吉祥如意”的心愿;鲁美漳州街万寿寺前的两只石狗也有“王鼎王采”的意思。北坡的鱼灯和舞阳的状元灯与丁、邓谐音,寓意“添丁发财”“五谷丰登”。因此,湛江的新年榜样蕴含着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添丁发财、万事如意,这是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孕育和再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并继续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将我们的“宝藏”推出去。
以湛江为例打造“旅游目的地”。
广东省国际商会副会长、中国建筑文化艺术协会分会常务理事道说,连日来,他对湛江的年夜饭民俗活动进行了调研。濉溪的舞鹰、北坡的游鱼、吴川的浮色、东海的龙、舞阳的花灯、罗后王的庙会等各具特色,让人们大开眼界,深刻感受到雷州半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故事和IP内容可以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带来非常好的帮助。这里有两个特别好的非遗项目。一条是濉溪北坡的鱼游,温暖而传承。一家人一起制作鱼灯笼,完成后一起展示,与邻居交流互动,与十里八乡的人们愉快地过元宵节。这是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良好风尚,也是未来极具产业发展潜力的项目。另一种是吴川飘色,世代相传,经过工艺改造、故事演绎和审美赋能形成了完整的工艺,是湛江极具代表性的民俗。湛江还是“中国海鲜美食之都”和“金鲳鱼之都”。新年期间将推出各种地方美食,这将有助于使湛江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湛江的年度榜样是非遗社区直播传播的典范。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民间作家协会副主席齐凌云说,通过这几天的调研,他深刻感受到湛江年俗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湛江可以在年度事例上做文章,彰显湛江年度事例的独特性和共享性。目前人们感觉年味淡了,但在味觉、视觉和记忆力上并不满足。调研中,我们在湛江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水煮鸡、炸虾饼、烤牡蛎、田艾和其他美食给我们的感觉是“不吃不知道,但吃了就忘不了”。北坡游鱼、鹰舞、飘彩、罗侯王庙会、穿箭、滚刺床等民俗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游神和北坡钓鱼的刺激唤起了我对元宵节的童年记忆。当一种文化能让人从味觉、视觉、心理三个方面记住,感受到‘年味就在这里’,说明湛江的年味文化资源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这次研究的主题是“我们的节日”。我知道‘我们的节日’是当地人和外国游客都可以分享和参与的节日。湛江年夜饭的活态和有序传承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改造湛江年夜饭的文化。我们可以申报‘中国年货之乡’,精心打造一个口号、一首歌、一部电影,让湛江出圈,讲好湛江年货故事。”
此外,齐凌云还表示,调查中看到的康王和王月的信仰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孝节义的印记。中原文明与粤西本土文化在这里融合,全社区参与年度榜样,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可以说,湛江的年俗文化传承是直播传播的典范。这为我们思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湛江晚报、湛江云媒体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