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更多乡村工匠大展身手
据湛江云媒体2月25日报道,2023年乡村工匠职称申报工作已经启动,相关部门组织了申报培训,对乡村工匠职业评价流程、评价材料目录、网上申报系统操作等进行了详细讲解。
新时代,广大农村是大有可为的领域,也是创业者的广阔舞台。
农村发展关键在产业,重点在人才。活跃在乡村一线的“乡土专家”“田秀才”等乡村工匠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光和热,也是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雁”。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农村中青年高素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低下、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更加突出。乡村人才整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由此,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始探索“乡土专家”“田秀才”职称评审,力求打破乡村人才发展瓶颈,引导培养更多乡村工匠人才。2021年,广东启动全国乡村工匠职称评审工作,湛江也开始了“就地取材”和乡土教育的探索。
实践证明,鼓励乡村工匠评职称,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体验职业荣誉感。一方面是优化职称申报渠道,简化申报表格,压缩申报材料,减少考试环节,并按报道安排专项申报培训,让更多农村工匠感受到评职称不再难;另一方面是将获得高级职称的人才纳入人才库,享受人才租房、子女入学、就医便利等待遇,让他们看到学科学、用技术、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的美好前景,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专业化等深层次发展变化。表面上看,评职称是“一步棋”,但对乡村振兴全局影响深远。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更多的乡村工匠被鼓励评职称,乡村工匠带动镇域特色产业发展有了长远考虑。评上职称的乡村工匠给村民留下了“土专家”“田秀才”的印象,大家更愿意跟着这样的“技术能手”“致富能人”从事生产种植。这将对当地特色产业和相关种植技术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我们看到,在广阔的田野上,乡村工匠正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在传承发展创新传统技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增收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培育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产业队伍,不断奏响“百千万工程”的“进行曲”。
农村工匠得到了评价,更重要的是用好他们,和他们一起生活。开展农村工匠职称评审改革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事关乡村人才全面振兴和广大农业农村专业人才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推进“百千万工程”。不仅要积极宣传推广相关政策,还要帮助更多的乡村工匠评上职称。还要为乡村工匠搭建“唱戏”的舞台,让他们充当“导师”,把自己的经验和绝活曝光、传播出去,带动更多的乡村实现产业兴旺、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