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将打破最暖纪录!厄尔尼诺事件已形成
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受其影响,叠加全球变暖的背景,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打破2016年最暖年份的纪录。
据预测,今年冬季到明年春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寒潮空气体将阶段性活跃,南方降水较多,复合气象灾害风险增加。
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
自2023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以来,5-10月重点区域海温指数呈现持续快速变暖趋势,已连续5个月超过0.5℃,达到形成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强度中等,类型偏东(即海温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
预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2024年春季,重点地区SSTI峰值将出现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
厄尔尼诺是影响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因素。
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事件主要是加热大气,使全球气温升高。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每升高1℃,全球年平均气温就会升高0.12℃。一次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通常能使全球年平均地表温度升高0.1℃至0.22℃左右。
随着2023年5月以来月最暖记录的出现,2016年很可能会打破最暖年份的记录,2023年可能会成为1850年以来最暖的年份。
厄尔尼诺对次年冬夏的影响强于当年夏秋。厄尔尼诺发生的冬季,我国淮河、长江、珠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东北地区气温异常偏高,即南多雨北暖。
防范今冬明春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基于气候系统中厄尔尼诺事件等因素的影响,预测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冬季可能出现低温雪灾,采暖用能需求可能高于历史同期,出现阶段性用能高峰。
冬季华南、华南、华南北部、西南东南部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输电线路、能源运输和交通运输可能造成较大影响,阶段性强降温造成农作物冻害的风险较大。但南方出现类似2008年1月底至2月初的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不大。
冬春季,西南地区中西部气温较高,降水较少,森林火险等级较高。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北部可能发展气象干旱。
冬春季我国中东部地区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总体偏差,建议在寒潮空气间歇期注意静稳天气的出现,防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魏奋平原的雾、霾天气对交通和人体健康的影响。